图片配资知识门户配资知识门户
)如果军舰上从外面雇了好几个厨师,大家都尊称他们“厨师长”,这么叫他们也不反感。你想想,被叫“喂,厨师”和叫“厨师长”,这差别可大了去了。这也算是海军里用来鼓舞士气、管理手下人的一种办法。不过呢,也不是不管什么都加个“长”字就能让人开心的。有时候听到有人咋呼“你这个笨蛋!(このバカッチョ-が!直译较难精准还原语境,意为此类表述 )”这里面喊的这个 “チョ-”,说不定以前也是“长”的意思呢 。 烹炊员长可是技术要求更高的下士官专属的工作。舰艇上饭菜好不好吃,全得看烹炊员长怎么安排、怎么指挥。虽说这只是个大家平常叫的称呼,但不管从实际水平还是地位来说,叫这个尊称那都是实至名归的。其他部门的士兵,对烹炊员长也都高看一眼。以前大型军舰上的烹炊员长,大多都是那种在经理学校专门为下士官开设的高等课程里学习过、经验丰富的二等主计兵曹。电影《男人们的大和/YAMATO 》里,对这方面的事也有详细的描写。说到二等兵曹,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是专业过硬的下士官。从军衔等级上来说,再往上一级的一等兵曹,那就是下士官里级别最高的了。要是再升成兵曹长,那就成准士官了,这待遇和生活方式就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主计科的人,就算只是个二等主计兵曹,也会对自己的工作特别骄傲。就像在电影里,森胁二主兵曹一直坚信“军舰靠重油才能开动,士兵得靠饭菜才有劲干活”。他还跟手下人说:“要是因为一点小战斗就把饭给耽误了,那可是咱主计科的耻辱!”从这儿就能看出他对部下要求有多严格。在小说《最终版 男人们的大和》里,讲雷伊泰湾海战的时候,石田恒夫主计长(他是经理学校二十四期毕业的,相当于海军兵学校六十三期 ),因为空袭太猛,就想把晚饭时间往后推一推。结果丸野兵曹还有那些烹炊员们,态度坚决地反对,他们说:“要是饭做不出来,那可没法让船员们好好干活!”图片
电影中反映大和号上制作战斗餐的情节海军的这些饮食,就是靠着这些对工作充满自豪的主计科下士官们做出来的。顺便提一句,我在进海上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的半年前,有过一段经历。当时我还是最底层的二等海士,干的就是烹炊员的活,就是做饭的兵。我待的那艘船,是战后日本国产第一艘护卫舰,叫“春风号”(这船是昭和三十一年,在三菱造船长崎造船所造的,排水量一千七百吨 ),那时候是昭和三十六年。现在这个岗位叫“调理员”,可在当时旧海军的风气还很浓,大家都叫“烹炊员”(其实那时候“调理”这个词也不是没有 )。船上好多船员都是以前旧海军出身的,厨房也都习惯性叫“烹炊所”。不过从那时候起,上面就开始指导大家,“烹调”才是正式说法,以后要叫“调理员”“调理室”。在昭和三十六年,每天出操、干活的口令还都跟以前海军时候一模一样。像“全体人员起床”“全体人员准备体操”“开始体操”“打扫甲板”,接着“解散,休息,洗脸,负责餐桌的去洗手”这些口令还都在用。不过现在这些口令都改了不少。还有个细节,旧陆军很早就用“调理”这个词了。在昭和初期(昭和六年陆普第三七五九号 )发行过一本陆军料理的书,也能算是兵食食谱集,后来在昭和十二年又修订了,书名叫《军队调理法》。书的序文里写着“本书就是给大家讲讲军队里做饭的一般原则和标准……(大致这意思 )”之类的话。在陆军里,根本就听不到“烹炊”这个词。负责做饭的士兵叫“炊事兵”,现场负责的人叫“炊事军曹”。从这儿也能多少看出陆军和海军在很多方面一开始就不太一样。关于这背后的原因,后面也会时不时讲到。 话题回到海军的“烹炊”烹炊员长在这行也算是干出点名堂了,所以能对手下的主计兵讲“咱得做出海军里最棒的饭来!”本来那些怀着要成为舰队里最厉害的炊事员这种想法,然后加入海军的人,也不在少数。森胁兵曹估计也是这样的人。边见纯先生写的《小说 男人们的大和》,据说这书是根据电影的故事改编来的。而它最初的蓝本,像那本《决定版 男人们的大和(上下)》(角川春树事务所出版的 ),还有更原始的底本《完本 男人们的大和》(筑摩文库出版 ),都是边见先生费了好大劲,到处找和“大和号”有关的人,还有那些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人,经过特别细致、特别有耐心的采访之后,才写成的。当成真实记录来读也没问题。书里描写吴市街道的方式,就比如说按照当地地址编号来写的那种,对那些在海上自卫队工作过的人来说,看了就能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书里经常提到的和庄通,要说地理位置的话,大概就跟京都左京区那块儿差不多。这地方离港口不远不近正合适,不管是去繁华的商业街,还是去那种大家都懂的特定街区(十三丁目 ),都特别方便。所以好多士官和下士官,都喜欢在这一片儿找地方住。说到“十三丁目”,这其实就是个大家都这么叫的俗称。一说起“去十三丁目”,就算不打听,大家心里也都明白是去干什么。我后来发现,吴市这地方在地理上跟京都还挺像的。虽说没有京都的桂川和鸭川那么大的河,但吴市也有两条河,二河川和堺川,都是从北往南流的。沿着这两条河,街道修得方方正正,就跟棋盘一样。从南边的吴站前开始往上数,一丁目在那儿,市政府在五丁目,十三丁目就在旧东片山町和旧下中町中间,到十四丁目就没路了。现在经过城市规划整理,好多街道的名字都变了,像和庄通这块儿,现在也就剩下和庄登町、和庄本町这些地名,还能让人看出点以前的影子。吴市街西边不是爱宕山,是那种挺险峻的石山;北边呢,虽然没有像鞍马山系那么大的山,但有座烧山,也把市内给隔开了;东边不是比叡山,是灰ケ峰、大积山;南边就是吴港湾地带,靠着宇治川,位置跟伏见差不多,整个就是个典型的盆地地形。因为靠着海,所以不像京都那样冷得刺骨,不过夏天跟京都一样热。在南边,往内海去的出口附近有个音户的濑户,这地方因为平清盛当年搞挖掘而出名;再往西十一海里,还有世界遗产严岛神社。图片
吴市全览跟京都比起来,吴市规模小多了。市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距离,也就京都的十分之一,河的宽度也是十分之一。京都那可是有千百年历史了,吴市呢,从有海军驻扎到现在,时间差不多正好是京都的十分之一。就连“大和号”的模型,尺寸也是实物的十分之一,所以感觉什么都是十分之一的比例。不管怎么说,吴市可是世界有名的“江田岛”的大门啊。同样都是以前的军港,跟横须贺、佐世保、舞鹤比起来,直到现在,吴市给人的“海军味”还是最浓的。以前那种把房子租给海军人员住的习惯,到了海上自卫队时期也还保留着。在这附近,出租一间四叠半或者六叠大小的屋子,那都是很平常的事儿。房东人也挺好,对租客各种照顾,单身的士官住这儿,就连生活上一些琐碎事儿,房东都能帮忙照应着。 我也是在昭和四十三年的时候,当时还是单身的二等海尉。因为从横须贺调到吴市这边的自卫舰工作,再加上同事的推荐,就在和庄通的一户民宅里租了间屋子住。从昭和二十年三月十九号那次空袭开始,吴市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十四次空袭。这一通炸下来,从工厂那片儿一直到山手这一带,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七月一号深夜到第二天凌晨,八十架B29轰炸机往这儿扔燃烧弹,把这一片儿都烧成焦土了,市民死伤惨重。不过这地方的地形大体上没怎么变,战后住宅又慢慢建起来了,所以到现在还能想象出当年海军时代的样子。说得好听点,就是还留着点以前的影子;说实在点,就是到处都是那种人不太多、坡还挺多的小巷子,密密麻麻的。这就是吴市山手这一片的模样。都已经到昭和四十年代了,距离以前都过去二十年了,可我住的那家房东阿姨,还有周围那些上了岁数的大妈们,都还管我们这些海上自卫队员叫“海军先生”或者“士官先生”。我住的那个地方,好像之前住过好几位前辈和同辈。看那架势,他们时不时回来,就在这儿食宿的。我有时候也会给房东夫妇做点饭。可能是他们觉得我做得不错,挺喜欢吃的。多亏了这位热心的房东阿姨,她特别操心我的终身大事,结果我这个熊本出身的人,就和广岛这边有了缘分,成了家。后来我和阿姨都成亲戚了,称呼也从“阿姨”变成“婶婶”了。人的命运真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小契机,就给改变了。吴市就是这么一座充满海军气息的城市。在《男人们的大和》这本书里,还有其他相关作品里,对当时海军的生活状态、在军舰上工作的情形都描写得特别细致,每一个细节都没落下,真让人佩服。书里经常提到的主计兵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也都刻画得特别精准,简直绝了。电影和小说里那个战死的森胁庄八兵曹是虚构的人物,说他是鹿儿岛县枕崎那边出身的。不过他这个名字,好像是从一个真实存在的和歌山出身的人那儿借用来的,那个人叫丸野正八主计兵曹,是昭和十五年应征入伍的,还从战场上活着回来了。还有同样是昭和十五年应征入伍、在工作科的竹中茂,也活着回来了,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一等兵曹了,看样子在战争期间他们晋升还挺快的。我刚加入海上自卫队那会,队里好多人都是以前旧海军出身的。尤其是那些年纪比较大的干部,还有在舰船上工作、资格比较老的海曹这一级别的,基本上全是旧海军出身。海上自卫队里,后来当上二等海尉、三等海尉的主计兵出身的人也有不少。不过打听下来发现,一开始就主动想当主计兵的人,还真没几个。跟陆军比起来,进海军可难多了。到了太平洋战争的时候,想当海军的人越来越多。昭和十八年那会儿,海军征兵才五万六千零九十一个人,可海军志愿兵的人数,是征兵人数的好几倍,有十一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人。要当船员,眼睛要好。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招主计兵的时候标准稍微放宽了点,所以相对来说进海军当主计兵还容易点。但即便如此,一开始就一门心思想当主计兵的人,还是不多。到了战争中期,不想在军舰上当船员,而是想搞“航空”这一块的人明显增多了。为什么呢?老百姓也都看出来了,飞机比军舰厉害。但是想成为航空方面的人员,合格标准特别严。就算眼睛好,要是身高差了点,也进不了航空部门。就有人劝那些特别想进海军的人:“要是你这么想进海军,当主计兵也不错啊。”听说还有人,身高差了快两厘米,可能是考官通融了一下,最后还真就成了海军主计兵。我就经常跟一个鹿儿岛出身的前辈聊天,他以前就是主计兵。从他那儿,我时不时能听到不少海军时代伙食管理、营养管理这些方面的事。多亏了像他这样以前当过主计兵的人,战后成立的海上自卫队,在伙食这块儿还能保留一些海军的老传统。 有这么些前辈,本来如愿以偿当上了少年航空兵,可谁能想到,到了战争末期,飞机不够用了,没办法,他们就被调回主计科。结果呢,在那儿当烹炊员,反倒练就了一身高超的厨艺。后来还有人在海上自卫队里当烹饪教官,干得相当出色!有个水户出身的前辈,听说他年轻的时候体格那叫一个壮实。估计就是因为这体格,给他带来点“小麻烦”,被人说“这太浪费粮食了,你去主计科吧”,就这么着转了工种。在接着聊“大和号”之前,我再讲讲主计兵招募这事儿。就算是通过征兵进海军,对家里兄弟来说,那也是挺光荣的一件事。不知为什么,大家总会把当海军和《军舰进行曲》联系到一块儿,脑海里就想象着海军男儿在舰队里服役的帅气模样。谁能想到在威风凛凛的军舰上,还有人得拿着菜刀做饭呢?所以一听说“在主计科工作”,大家就自动脑补成是那种做会计、记账、管钱的重要工作。那些当了主计兵的人,哪怕能说出自己在“主计科”,但要大大方方承认“我是烹炊员”,那可得鼓足好大的勇气才行。不管是问的人还是答的人,说起这事儿来都含糊其辞的。现在想想,真应该多跟那些当过海军主计科兵的人,好好聊聊烹炊员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一般当过海军兵的人,大多都不太爱说话,可能是不擅长唠唠叨叨地讲自己工作是干之类的,所以通常都不怎么提起这些事。也正因为这样,把这方面经历写成书的人少之又少。不过呢,有几本珍贵的书,像高桥孟(本名高桥祀三)写的《海军炊事物语》,他曾经在战舰“雾岛号”上当主计兵,还兼做烹炊员的工作。这几本书详细讲了海军主计兵的各种经历,非常宝贵。《海军炊事物语》讲的是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在一线舰队服役的主计兵的故事,实实在在地展现了海军炊事工作背后的那些心酸事。书里还有作者自己画的一些搞笑插图,看着还挺有意思。但就算没这些漫画,光看文字,也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无奈和悲哀。图片
有位当过军官的前辈在他的手记里写过,在巡查之后搞的那种“海军精神激励活动”(说白了就是惩罚性值班 ),感觉“主计科的情况好像是最糟糕的”。还说“就因为这样,主计科的兵都憋着一股劲儿呢”,这事儿是听以前当过主计兵的人说的。高桥孟前辈本来在东京丸之内的一家机械制作所当制图员,在昭和十六年一月的时候被海军征用了。他当时第一志愿填的是机关科,第二志愿才是主计科。为什么选主计科呢?他说啊,觉得主计科是坐办公室、动脑子的工作。后来他还算幸运,在自己报的志愿范围内被录取了。他可高兴了,赶紧跟认识的海军前辈说:“我被海军主计科录取啦!”结果前辈听了,意味深长地笑了一下。等他真成了海军主计兵,才明白前辈那一笑是什么意思。原来啊,主计科新兵干的活儿,基本上就跟做饭脱不了干系。总算是在佐世保海兵团把入队教育给完成了。听到要去的工作地点时,心里挺惊讶的,但还是去了战舰“雾岛号”上任,从此就开始当烹炊员,每天日子都过得挺苦的。“这一年的12月8号,珍珠港被袭击,第二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我都参加了。说是参战吧,可战斗的时候我一直待在厨房负责做饭,确实算不上英勇。战况什么样我都不清楚,就连自己坐的这艘船到底什么情况,在干什么,我是一点儿都摸不着头脑。”这人战后成了画家,还做插画师,在《神户新闻》这些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能。从他写的书里能知道,他在海军那会儿,“光着脚干活的下级烹炊员,身上全是厨房的味道,一股子腥味,就算上岸了,猫都追着人走”。就这形象,确实很难成为电影主角。(哈哈哈哈图片
)啰嗦这么多,电影里找了反町隆史来演这种很难成为主角的主计科炊事员,这可把在海上自卫队护卫舰上拿着菜刀干活的补给科炊事员们给高兴坏了。听说最近好多年轻队员都主动选炊事(给养)这工作。不少人看了电影后,对自己干的活儿又有了自信,觉得这工作挺不错。我就把这现象叫做“反町效应”。这影响可不止在海上自卫队里。这电影上映的时候,《中国新闻》有个“读者广场”的栏目,登了个中学生写的信。信里说:“我跟爷爷一块儿去看了《男人们的大和》这部电影,特别感人。看完后爷爷可骄傲地跟我说:'爷爷当年在海军里,也是干电影里那种伙食工作的。’我听了爷爷这话,对爷爷更敬重了。”图片
图片
未完待续......其他拙作参见:辻政信—《瓜达尔卡纳尔》合集抗战中的一二八(王劲哉)师今村均回顾录--大结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